眾所周知,生物質是一種可持續獲得的綠色資源,利用好生物質將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治理大氣污染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生物質資源分散,堆密度較小,收集運輸困難,大部分生物質未得到妥善使用。目前在我國,農業隨意焚燒秸稈,化肥過量、低效使用,均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并耗費了地方政府很大精力。要徹底解決上述難題,急需一種可大規模推廣的生物質高值化處理技術。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張齊生院士團隊和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了氣化電/熱/炭基肥聯產技術(簡稱生物質氣化技術),將生物質轉化為燃氣和生物炭,進而獲得電力、熱能和生物炭基肥,為生物質利用找到了一條新路。該技術目前已經在湖南、江西、江蘇、河北等省試點應用,但作為一種可以解決秸稈焚燒致霾,大幅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提升我國清潔能源使用占比,同時還能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的高新技術,其受到的重視和推廣的力度還遠遠不夠。
生物質氣化技術優點多、價值大
生物質氣化電/熱/炭基肥聯產技術的原理是利用熱化學轉化方法,將生物質中的揮發分和固定碳進行分離,揮發分熱解氣化成為生物質燃氣,固定碳完全轉化成為生物炭。生物質燃氣可直接送入鍋爐等用能設備燃燒利用,或冷卻凈化后送入內燃發電機組發電;生物炭由于富含大量微孔和中孔,與氮磷鉀等一起制成炭基肥,可以實現肥料緩釋和土壤保水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復,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緩釋劑相比,生物炭價格較低,且完全來自于生物質自身,不會對土壤帶來任何危害,長期施用,會顯著改善土壤狀態,提高土壤肥力。
“從商業模式來看,電力是最好的商品,消納方便,不容易出現問題;生物炭制成的炭基肥,可以在當地農田利用,避免了大范圍運輸快捷。”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黃山市多維生物集團董事長、黃山市休寧新林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光輝在兩會期間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說。
南京林業大學以生物質炭為原料制成炭基復合肥(炭為20%~30%),經多年來,在國內不同種植區聯合農業院校、農科院和當地農業部門進行試驗,檢測炭基肥施用具有以下優點:增加土壤孔隙度,可解決土壤酸化問題,微量元素多,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含水量和節約用水,吸附土壤重金屬,提高地溫,修復土壤微生物,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等。在節能減排方面,每噸生物炭可以減排二氧化碳2噸以上。
生物質氣化技術亟待多方扶持
在我國大力提倡清潔能源生產,促進清潔能源發電優先并網,勢要打好“藍天保衛戰”的大背景下,生物質氣化技術作為一項可以將生物質廢棄物“吃干榨凈”、“變廢為寶”的高新技術,其未來的市場前景是光明而龐大的。
陳光輝表示,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關于扶持發展林農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產業的意見》,加快生物質應用技術推廣實施步伐,同時按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總體要求,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手續等。電網企業和相關部門要聯合起來,為生物質氣化技術生產的電能建立有效、優先的消納渠道,明確相關項目享受農林生物質發電電價,減輕企業負擔,從而加快這項技術的推廣。
“另一方面,國家應強制肥料生產企業將生物質炭添加到肥料中。據測算,如添加10%~30%的生物質炭,可直接減少肥料用量10%~30%。按照我國每年傳統肥料施用量約6000萬噸計算,每年即可減少傳統肥料施用量1200萬噸。這意味著肥料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肥料生產成本得到下降,過度、低效施肥造成的土壤、水源污染現象也會隨之減少。”陳光輝說。( 來源:中電新聞網)